探针标记物
探针标记物 利用分子杂交的原理对待测核酸进行检测,必须将与待测核酸进行杂交反应的探针用某种可以检测的分子进行标记。探针的标记是指将一些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显示或检测的物质,即标记物结合在探针上的过程。 理想的探针标记物应具备以下特性: ①高度灵敏性; ②与探针的结合不影响探针的主要理化特性、杂交特异性和杂交稳定性; ③显示或检测要简便、节时、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④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损伤。 目前用于标记原位杂交探针的标记物有20多种,可分为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标记物两大类。 1.放射性标记物 原位杂交技术最初建立时就是以放射性核素作为标记物。目前,放射性核素仍用于探针的标记。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2P、3H、35S等。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有以下优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核苷酸易掺入DNA和RNA分子中;标记反应的情况可通过特殊的仪器(闪烁计数器)进行监测;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的原位杂交反应,可用敏感性高的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但放射性核素存在辐射危害。有半衰期限制,且放射自显影检测时间长。由于这些缺点,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2.非放射性标记物 目前,非放射性标记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酶类,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半抗原,如地高辛及生物素等; ②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等。 非放射性标记物标记的探针虽然在敏感性方面不如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但其稳定性和分辨率高,检测所需的时间短,一般在24小时即可得到结果,且操作简便,不存在放射性污染的安全问题。不需特殊的防护设备,因此非放射性标记物的应用日趋广泛。